agp亚娱集团

新闻动态

阚丽君从春晚传奇到公益先锋, 六十多岁未婚背后的坚守与光芒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5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09

1980年北京工人体育馆,21岁的阚丽君攥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。作为中日青年交流晚会的报幕员,她摒弃了刻板的"节目开始"三件套,用"亲爱的观众朋友们"开启了中国主持史上的革新时刻。这场演出后,"问候式报幕"风靡全国,连新闻联播都开始使用"您好"作为开场词。

当时的文化部领导在后台拍着她的肩膀感慨:"小阚啊,你这一嗓子把中国文艺报幕喊进了新时代。"

1991年央视春晚后台,连续第三年佩戴春晚胸牌的阚丽君,却被化妆间的窃窃私语刺痛。"靠脸吃饭的花瓶""就知道抢风头"的流言蜚语,随着她连续三年担任春晚主持人愈演愈烈。

最艰难时,台里将涉外晚会的主持机会全部转给他人,她只能在社区慰问演出中维持曝光。这位哈尔滨姑娘的应对方式颇具北国风骨——转身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深造,同时接拍《汉正街》等电视剧。她在《法制中国》节目中展现的犀利访谈风格,让观众惊呼:"原来主持人也可以是思想者!"

新世纪伊始,阚丽君在政协会议上的一次发言震动四座。她以《文艺工作者的社会担当》为题,痛陈行业乱象:"当掌声变成麻醉剂,当镜头变成遮羞布,我们就离真正的人民艺术越来越远。"

这份锋芒,让她在2005年毅然接手濒临解散的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。为筹集善款,她曾带着白血病患儿画作三赴香港义卖;为寻找失踪被拐儿童,她组织志愿者走遍23个省市的城乡结合部。2018年获奖时,她已促成建立127所乡村艺术教室,让15万留守儿童触摸到了钢琴和画笔。

在黑龙江某希望小学的钢琴捐赠仪式上,有记者追问她的感情生活。64岁的阚丽君望着操场上追逐嬉戏的孩子们笑道:"这些叫我'阚妈妈'的孩子,就是我最甜蜜的牵挂。"曾有人为她介绍过旅美华侨、商界精英,但都被婉拒。在自传《孤光自照》中她写道:"见过太多聚散离合,反而更珍惜灵魂的自由。公益事业需要的不是朝九晚五的陪伴,而是随时出发的果决。"

从打破报幕陈规的破冰者,到照亮公益之路的掌灯人,阚丽君用半世纪诠释了何为"不破不立"。如今漫步在北京胡同,仍能看到她素面朝天参加社区议事会的背影——那是一位真正艺术家对"人民性"最朴素的诠释。